何发17年餐饮心路历程
各位餐饮老板,我是何发,非常感谢你对我这17年的餐饮心路历程感兴趣,你可能非常好奇,什么样的人会去总结自己的心路历程,这个人是不是特别自恋、是不是自我感觉很牛逼?我有时候也在想,我只是一个做普普通通的餐饮创业者,无权、无势、无钱、无人知晓,我的历程,真的有那么重要吗?真的值得写下来、甚至还去分享给别人来阅读吗?
在我纠结了一段时间过后,我还是决定,对自己的过去做一下总结和复盘。我认为,不管自己是否牛逼,不管自己之于这个社会处在什么位置,只要珍惜过往的人,对自己热爱的人,都可以总结自己的历程,包括你和我。我们可以不去追求像那些名人那样,以一己之力影响整个社会,我们至少可以通过对自己的过去的回顾,来影响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,有时候,如果你自己都不去安静的总结过去,那么过去真的就过去了,这似乎有点对不起自己的青春年华,让过去显得那么的不值得。当然,无论我是否愿意,我过去的经历,都绕不过餐饮,如果能够影响到一小磋正在做或者未来想做餐饮的人,那我会更加的欣慰。因为,在回顾过往,总结得失的时候,能够顺便帮到他人,也是自我价值的一种呈现,这也符合这几年我一直在追求的东西:利他。
提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不知道以什么方式来回顾,也不知道从什么时间节点开始回顾,上学读书的时候,我们身不由己,只能听从安排,不能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。要不就从17年前开始吧,毕竟那个年纪,感觉翅膀硬了,已经能够决定自己应该过什么样的人生,能对自己负责,也能对他人许诺。
有时候,我自己觉得自己如溪流中的一片树叶,我忘记了我为什么出现在这条河中,也不知道,这条河流最终会带我去到哪里,是陷入旋涡,长久的沉沦,还是被冲出岸边,从此干涸,是奔流入海,还是跌入悬崖。我们无法预判未来会是什么样子,但是在过去的长河中,总有那么一些路口,让人记忆深刻,总会遇到一些人和事,让人值得回味。
第一阶段2005-----2006 餐饮初印象
2005年,家人第一次开始餐饮创业,当时刚好出身社会不久,想到在哪里都是学东西,还不如帮帮自己家里人,让自己这个小家先富起来,然后考虑自己的发展,当时店铺是接的一个五金店,50平左右,一个月房租1600元,房东其实还是好说话的。
当时那个铺面附近的餐厅并不多,旁边有一家重庆小火锅,左右两家潮汕砂锅粥店,还有就是一两个地摊烧烤点位,几乎没什么竞争,这个铺面当时也没什么装修,就像很多小餐饮创业者一样,能省就省,前期投入也就买点桌椅板凳,做了一个小门头,临时取了个名字,叫“巴倒烫”小火锅,到时完全没商标意识,现在经常想起都后悔,当时如果把这个商标注册下来,到现在火锅满天下的时代,光这个商标,估计也值一大笔钱。
从拿铺面到装修再到开业,前后一共也就10天左右,开业时也没发什么传单,朋友送了两三个花篮就开始了,刚开始,我们的目标很简单,能超过旁边两夫妻开的重庆小火锅就行,他这个店当时我还特意观察过,主要是做晚上生意,一天有5-6桌,员工就他们两夫妻,一个月下来,到手的利润也还可以,比那些上班的强。
所以,当时的目标很简单,就是能比他们生意好就行,结果,可能因为我们是新店,当时餐厅数量不多,竞争没这么激烈,这个目标很容易就实现了,因为我们开业后,每天生意都还可以,一天虽然只有1000-2000的营业额,但对于一个两三个人的小店来说,这已经很好,利润也不错,那时对未来是无限憧憬。
因为目标明确,后面一到两个月,我们一直保持对旁边两夫妻的营业优势,每天我们店里人气比他们旺,生意比明显比他们好,结果,两个月后,旁边这个小店居然就决定不做了,我们当时很高兴,以为只剩下我们一家,生意会更好。
没想到的是,这个小店转让给了另一个四川老乡,而且这个老乡不仅拿下他的铺面,又把旁边两个铺面一起拿下来了,也来跟我们做一样的麻辣烫,当时那个位置,虽然来来去去的人流也多,但我们并没有放在心上,甚至还有点等着看他笑话的意思,结果,他开业后生意非常好。
晚上上客时,四个铺面加上外面马路两边全部摆上了,经营麻辣烫和烧烤,雇了10个员工,加上老板一家4-5个人,一共有15个人左右同时上班,在15年前,串串还卖2毛钱一串的时候,他们家一天流水可以做到8000-9000元,成为我们那片区生意最好的餐馆,结果,也因为他们生意太火爆,使得我们生意一落千丈。
当时的场景让我终身难忘,这一生我都忘不了很多顾客当时看我们店的眼神,也是因为这个原因,从此以后,我再也不在我们家门口迎客了,甚至都不坐在门口去,因为对不起来,实在是不好意思,最差的一天,我们只卖10-20元,也就一两个炒粉,可以想象我们当时有多惨,这也是我第一次经历这种惭愧的竞争。
后面两三个月,我们尝试了各种产品,后面我们跟着他们学,也做砂锅麻辣烫,放弃了做小火锅,慢慢的,旁边有不想排队的客人,也来我们这里吃,发现味道也不差,于是,一天一天过去,回头客慢慢多了起来,人气也稍微起来了一下,再到后面,我们自己也开始做烧烤,增加店里的产品丰富度。
因为广东这面天气一直很热,我们产品主要是宵夜为主,所以,烫菜加上烧烤是很好的组合,生意也因此越来越好,雇的人也多了起来,再到后面,因为我们的好生意,慢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这条街,结果,原本很冷清的建材一条街,慢慢热闹起来,居然变成了宵夜一条街。
有了消费氛围,再加上经营的产品类别很丰富,这里人气越来越旺,每家餐厅的生意都不错,我感觉自己的使命也就完成了,就离开了这家店,出去准备找自己喜欢的事情。我在这家店做了一年时间,就是当个杂工,每天的工作很枯燥,天天凌晨5-6点收档下班,然后睡到下午2点又起床干活,因为太辛苦,当时立下誓言从此再不踏足餐饮。
我离开后,这家店家人也一直在经营,而且效益还不错,后面一个朋友看上这里的生意,想拿下几个铺面,整体打造经营,于是家里人以一个很高的价格转让出去,又去另一个地方开店了,但也是从这里开始,我们家人在餐饮这条路开始走下坡路,后面又重新开了两家店,但效益一直一般,到后面就慢慢退出餐饮了。
旁边的麻辣烫生意一直都很好,有一段时间城市创卫还是什么,限制门口还有马路两边摆桌子,对他们影响很大,通过后面的了解,才知道旁边麻辣烫两夫妻做了很多年麻辣烫了,也是从摆地摊开始的,也在这个店附近一个地方开,有一定的老顾客,而且做了很多年,他的产品还有口味、核心人员稳定,所以,才换的这个地方。
这个地方是他们从事餐饮十多年中最赚钱的一个店,这个老板娘很厉害,招呼客人收钱各方面很亲和,麻利,老板就是厨房里苦干,采购,反正配合的很好,除了他们,还有就是老板娘弟弟也是老板,他们合伙经营,弟弟负责麻辣烫生意,姐姐负责烧烤生意,是姐姐带弟弟入行,只是姐姐、姐夫做的时间久了,太累了不想做太多,就只做了烧烤,因为烧烤利润也是最大的。
慢慢时间长了,两家人也发生一些小冲突,后面两姐弟,就把铺面加招牌一起转让给了别人,当时也算是高价转的,比我们家人那个铺面还先转,后面收到的消息是,回去休息了一段时间,两姐弟各做各的生意了,也在那附近不远的地方,做完全相同的生意,但生意一直不温不火,再也无法辉煌。
后面几年得到的消息也是做了几家店都不太成功,所以,他们家的生意,也是和我们家一样,因为看重短期利润,脱手一个成熟店,对自己做新店盲目自信,觉得再开一个餐厅生意照样好,但生意这个东西,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缺一不可,而且有很多偶然性的因素存在,经常是过了这个村,就没这个店了。
现在回头来看,2005、2006年他们最火的时候,如果来做招商加盟或是技术培训,那生意不知道会做多大,毕竟在当时广东,像他这种面积,能有这样营收的的餐厅还很少,我们也了解到,当时很多人来找过他们学技术,都被他们都推掉了,生怕别人学会在他附近开一家,当时身边做得好的餐饮人,基本都是手艺人想法,自己的东西一定不能让外人知道。
当时在那一条街还有一家烤鱼店,给我印象也很深,他来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,在我们那一条街的街尾,两夫妻年龄也不大,听说是以前在某个地方烤鱼店上班,那是我第一次听说烤鱼,而且还有这种吃法,当时我们店生意还不错,天天一家人就是围着店转,也不关心其它事。
我们店是这条街最前面,所有客人都要经过,慢慢的,我发现好多熟客直接从门前经过,吃饭的人,三五结群的往街后面走,我很好奇是怎么回事,于是生意不忙时我就去看怎么回事,才发现后面开了一家烤鱼店,那个生意简直太火爆了,上半夜一般,下半夜各种夜场人员下班了,而且城管也下班了,生意简直好得让人眼红。
而且那个四川老板娘也厉害,嘴巴能说会道,笼络了很多熟客,他们家当时是我们那条街上,除了麻辣烫之外生意最好的,而且对麻辣烫生意影响也很大。
当时给我最大的感觉是,餐饮创新的利润回报太大了,后来那条街上的餐馆,经营品种最多的就是烤鱼,而且,好多店的老板,还是从那家烤鱼店以前的员工,就是因为眼红那个生意,所以才出来自己开,但烤鱼而言,只是他们家生意一直最好。
旁边的两家潮汕砂锅粥,他们是这条街最早做餐饮的,那个口味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还可以,但消费有点高,其实他们两家人气一般,但就我分析来说,他们都是家人自己做,没人工成本,又做了这么多年,肯定利润也还可以,毕竟是高消费的东西,但为什么要说他们两家呢?
因为通过我们观察,吃他们的东西,以广东人还有潮汕人为主,而且两家人的生意差不多,中间那家人生意好一点,因为那个老板在这里开业的时间长一点,另外一家开业时间短一些,所以,每种产品一定要做好定位,定位好自己的那一部分顾客,把产品做好、服务做好,老顾客维护好,其它的都留给时间吧,慢慢的生意就不会差。
另外,在我住家附近,还有一家包子店给我印象也很深,在街口位置有两个铺面,大概50平左右的经营面积,前后人工加起来有十多个,名字叫天津包子,他们的包子皮薄肉多汁多,那个生意也很吓人,买包子要排队,而且是随时都要排队的那种,听旁边的人说这家人在这里做了几年了,用开包子店赚的钱,在东莞买了几个商铺和几套房子,当时那附近的餐饮老板都羡慕这家包子铺。
这是我出身社会的第一次餐饮经历,拿出部分案例出来分享给大家,因为篇幅的原因,就不一一说了,后面自己又做了很多工作,也尝试过创业,但前路波折。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:
1、餐饮是一个长期需要实干的特殊行业,要不断在口味、服务、卫生上,去把工作做扎实,千万不能玩虚的,否则不长久。
2、产品和行业没有好坏之分,用心去做到最好、做到极致,终会打动目标顾客,主要是针对自己的核心客群,做好产品和服务。
3、新产品、新风口很多,要进入尽量前期就要进入,要占到最先吃红利的那一个梯队,这些年的成都火锅、串串香、冒菜、小郡肝、市井火锅等都是如些,往往复盘都是最先进入或是团队最扎实的团队走到最后,分到最大的蛋糕。
4、夫妻店还是餐饮类抗风险和存活率最高的,但一定要配合好,一个主外一个主内,之前四川餐饮主要是以夫妻店为主,但大部分生意好的店,都有一个厉害的老板娘,毕竟在前厅女性的身份要方便的多。
5、餐饮还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行业,在小的品类只要好好的经营,都有一片蓝天,我身边好多开面店的、或是卖馒头或是包子,一家人好好做的,年赚几十上百万的有很多。
第二阶段2012----2013 自学互联网,看见身边的兴衰
2010年开始自己自学互联网,做了很多和互联网相关的工作,2012年机缘巧合,进入一家成都的餐饮企业做微博推广,这家企业老板是温州人,胆子很大、头脑很聪明、而且懂的东西也多,给人上课还有培训员工方面很厉害,他发家是从昆明开始,在昆明有一家基础再来的成都,成都是他事业重要的起飞地。
成都最高峰的时候,他自营和联营的门店有10多家,全国加盟店有40多家,每家店投入都是百万级,当时的产品做螺旋藻火锅,绿油油的锅底配斑鱼片,生意异常火爆,他们互联网上投入少,因为做好产品、做好门店以后,全国找来加盟的非常多,老板喜欢玩媒体资源互换,所以线下爆光也多。
后来因为老板赚到钱了,去尝试做了很多投资,导致资金链紧张,尤其是,后面又开始做中央厨房等其它项目,导致资金链断裂,最后品牌出问题,门店很快就倒闭了,还因欠薪上过报纸,和以前那些老朋友,和老同事们聊起这个事,大家都佩服这个老板,但也为这个老板和品牌婉惜,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:
1、好多品牌的快速发展,主要依赖老板的个人资源还有魅力,老板的水平决定了企业的水平,所以,管理者或是老板本人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,才可能让自己的品牌发展越来越高,很多企业发展遇到瓶颈,就是老板的能力和认知到了瓶颈。
2、人的一生诱惑很多,要戒骄戒燥,要懂得聚集,还要懂得取舍,这样才能集中优势兵力于一点,从点带面,才能把一盘棋盘活,凡是多点出击,到处投资的,最后基本都以惨败收场,成都这样的餐饮案例非常多。
第三阶段2013---2016 遇贵人,加入屋头
我进入一家串串香品牌工作,最开始不了解这个行业,对于这个工作第一时间是拒绝了,但和老板见面过后,被他对这个行业的热爱,还有详细的发展规划所打动,毅然加入了这家公司,因为当时这个品牌在郊区,老板怕我不去,给了一个不错的工资。
但见面的那一天沟通完,我就决定加入这个品牌,而且很慎重的对老板说,这个行业我不是太熟悉,我对你这个人还有品牌很感兴趣,所以,我在你给的这个薪酬的基础上,自降2000元,我能明显感受老板的惊讶,后面回家给老婆说了,大家可以想象,我被老婆无情的教育了一通。
但现在细细想来,我是多么的感谢当时自己提出这个想法,因为这个想法,从最开始就走入了老板的内心,在后面不管是工作沟通,还是配合上都非常默契,从此我的人生因为加入这个企业走入快车道,为什么特意说这一点?
我想表达的是,不光工作,还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,一定要要以诚相待,那怕牺牲点眼前利益,只要你真的有能力、人品好、又肯干,终是不会太差的,老话‘吃亏是福’,老祖宗的几千年实践经验肯定错不了。
这一家企业已经做了很多年串串香了,当时那家店有300多平,生意很稳定,人员也稳定,就一个郊区串串香店来说已经非常不错了,我当时的工作就是网络拓展,因为有实体门店的展示、再加上产品、模式、团队基础也都很好,最后再通过网络的加持,和我们一定的先发优势,使得每年新开店面都在300-500家。
通过几年的发展,直营店全面改革建设,加上公司大力的人才培养,现在企业发展越来越好,2013年同期的其它串串同行,好多都已经没有做了,所以,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与调整,以期踩准每个时代发展的点,这样才不会掉队,通过这段经历,我得出三点:
1、与人交往,以诚相待,有时吃亏真的是福,以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一些问题;
2、选择大于努力;
3、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发展策略与特点,一定不要墨守成规。
第四阶段2017------2020 创立川禾川调
因为前面的积累,我觉得该是自己做事的时候了,于是和朋友一起创建成都川禾川调商贸有限公司,中间开了三家直营门店:2017年牟家巷小郡肝串串香;2018年创建何小胖餐厅:2019年接手朋友的火锅店,创建龙厂长老火锅。
成都川禾川调商贸有限公司依托股东自有的川禾食品厂,生产、定制、代加工、批发各种串串香底料、火锅底料等相关的调料,主要依托线上平台销售,现在已开通淘宝店、天猫、京东、阿里巴巴、拼多多等旗舰店。
为了更好的给合作商提供商更好的服务,开了三家实体门店,摸索餐厅推广、宣传及产品更新还有产品创新,把最新的经验与方法给合作商,让合作商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。通过两年多的发展,现在达成合作的串串香门店、火锅门店、烤鱼、小吃合作商在1000多家左右。
这里要特别分享一下牟家巷小郡肝串串香,它于2017年9月开业,店铺面积170平,19张桌子,员工15个人,开业两年来,月最高营业额37万,日最高营业额18000元,这是一家赢利非常好的店,也是倾注心血最多的店,这家店一直抓紧卫生、服务、出品,还有团队建设,所以,整体呈现还有生意稳定也是最好的,这家店分享一下几点:
1、这家店从最开始营业,特别是开业前三个月,我们几个股东一直身在一线,对于餐厅的问题能及时发现,及时解决,而且重视网络宣传这一块,后面余下的两年多时间,这一家店主要是我老婆在管理,前一年基本是每天都在,早上一早去,晚上接近凌晨回。
后面一年多上午去的时间晚点,但晚上基本都在,而且她主要是在前厅,所以这一家店有一帮稳定的老顾客,在管理与监督上也没有放松,所以,整体生意还是可以,串串香主要是夏天生意好,可能这有点超出很多人的认知,但在四川或是成都就是这样,火锅或是串串香夏天一般生意好一些。
2、这家店前期的活动多一些,毕竟是新店,需要多点宣传,多与客户接触,争取一些回头客,慢慢后面的活动力度就小一些了,但是针对老客户我们有一些针对性的优惠,所以,这一家店回头客基数也不少。
3、因为我们一直接触餐饮,对互联网也熟悉,我们这一家店在网络上的工作还有细节做的周边的同行做的好,所以,在生意与人气保持上一直比周边的串串香要好的多,开业两年多,我们身边200米之类串串香前后不少于12家,但现在只剩下一家,而且还是刚开业两个多月的。
最后说一点这家店的趣闻,我们在竞争最激烈的时侯,左右各300米的距离,共有5家串串香同行,开业两年多,身边有不下于12家串串同行,当每一次有同行装修时,都来尝我们家的味道,好多吃完都是会心一笑,说就我们家这个味道,他们有信心超过我们,甚至,有同行对周边邻居扬言,说不出三个月就让我们倒闭。
最后的结果是,这些同行大多数都撑不过三个月,最多的一家也只做了6个月,因为我们那一条街的房租是6个月缴纳一次,所以一旦不赚钱,就不敢再续约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?这些餐饮新手犯了很多自以为是的低级错误。
我们家是做一次性锅底,因为成本的原因,不可能放太多的底料和油,所以味道比使用老油的店要淡一点,但我们很抓的是干净卫生,还有菜品的新鲜度,比一般串串香店更注意各种细节,最主要是,我们老板自己天天在店面上盯,抓细节、抓执行,有时你只比竞争同行快半步或是好一点就行,但就是这个快半步,或是好一点,对于竞争同行来说确是致命的。
在再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“何小胖”这个品牌,这家店最开始是做冒菜外卖的,因为毛利控制得不好、人员管理监督不到位、细节上各种纰漏,使得这家店光的外卖单量似然可以,但利润却不高,有些月份甚至还亏钱,后来,我们又把旁边的铺面一起拿下来,前后改造成上下450平的铺面,做为川禾川调的一个实训基地。
一楼区域还是以外卖为主,二楼则接待堂食,这一家店上下450平米,一个月房租13000元左右,但位置不是太好,堂食生意一般,而且厨房因为品类的更换,导致厨师团队不稳定,出品也不稳定,再加上出餐有时也不及时,所以,现在主要是以外卖和川禾川调技术实训基地为主。这让我们更加坚定的要走标准化这条路,减少对厨师的依赖。
何小胖在龙虾季节一天的堂食在3000-6000元之间,主要产品就是小龙虾和烤鱼;其它时间以外卖为主,主要是干锅、泡椒牛蛙等产品,美团和饿了么一天的单量在140-180单左右,近一段时间两个平台的外卖单量在150单左右,外卖营业额在5500-7000元左右。通过何小胖,我总结以下三点:
1、做什么产品一定要考虑清楚,堂食与外卖的店,店铺位置很关键,一定要根据经营业态或是产品在来选择店铺位置;
2、不在冒然选择依赖厨师的项目,因为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;
3、这是我们尝试经营的第二家直营店,自己人分身乏术,所以需要成熟、稳定、靠谱的管理人才,这一点非常关键。
龙厂长老火锅是从朋友手上拿过来的店,朋友经营了两三年,因为自身的原因不能亲自在店铺经营,委托亲人在经营,生意每况愈下,但对这一家店有感情,后面觉得我们是一帮做实事的人,应该能经营好,所以就整体转让给我们经营了,我们接手后没做大的改动,只是把所有人员、底料味道换了,就开始我们自己的经营。
这一家店在老社区,面积60平米,月租4400元,7张桌子,一般配备4个人工左右,去年以堂食为主,每天营业额在1800-4200元之间,因为都是聘请的有十多年火锅经验的师傅在管理,所以人员成本相对较高,刚开始赢利不是太高,今年过年因为疫情这个事情,所有堂食取消了,节后尝试了火锅外卖。
目前势头还可以,每天在30-40单外卖为主,营业额在5000-7000元之间,今年2.14情人节,火锅外卖业绩创新高,达到了56单,营业额9444.96元,创造了这家店开业4年多来历史最高营业额,这还是我们火锅外卖尝试几天后达到的作用,要是在提前点上平台,可能在情人节这一天业绩更高。
这些数据,对我们这个以前做堂食的小店是不敢想象的,毕竟平时只有7张桌子,在就餐高峰期这个台数是不敢想象的,所以,就这一次灾难面前具体的危方面,龙厂长算是无意中抓住那个‘机’的店铺,因此我想给大家分享三点:
1、现在是合伙人制,特别是自己精力有限的时候,需要一个对餐饮很懂、高情商的人在店铺,毕竟餐饮是一个动态问题很多的业态,需要现场决定,我们这一家店的管理者也是这个项目的合伙人,所以就这一家店现在能达到一种如臂使指般高效执行力。
2、保持不断的学习力、还有对行业、对社会保持好奇心、保持敏锐性,争取不遗漏餐饮变化的几个大的增长点或是机会。
3、做好网络平台的管理与推广,我们这一家店卖的东西比品牌店也少不了好多价格,而且是新店,评价还有菜品图上也不占优势,但我们分析过,我们这个火锅店是一家4年的五星火锅店铺,现在成都大众点评五星店铺毕竟还是少,平时在大众点评上曝光还有老顾客也不少,现在外卖与大众点评是一家,所以两家是通的,我们每天单量里有部分是想来我们店铺吃饭的顾客,因为进了店铺,不能吃就直接去我们外卖店铺了,所以这一点也就很关键了。
第五阶段2020--2023 逆势增长 高歌猛进
过去的这3年应该对每个人都印象深刻,这3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整个经济大环境都面临困难,餐饮行业尤其是餐饮门店,由于需要门店堂食当面交付,疫情这几年更加如同雪上加霜,我亲眼看到身边很多餐饮开店的老板,生意变差,不得不直接关门停业,整个经济活力和消费信心降到冰点,从个人和企业都面临严峻的考验。
作为一家底料工厂,同时我们自己也有实体门店在经营,加上我们的客户本身也是餐饮开店的创业者,我们在这一波中受到的影响非常大,有那么一段时间,我几乎处于崩溃的状态:
工厂生产的原料进不来:疫情让供应链压力增大,尤其是工厂,经常需要大宗的原料采购运输。那段时间,工厂原料经常出现缺原材料的情况,几百号工人等着米下锅,但是无能为力,要么原料供应商被封控了,发不出来货,好不容易供应商所有地方解封了,货发出来了,在路上,中转站又被封控了,无法运输。印象中,有好几次,我们自己组织车队去物流中途把货拉回来,就是为了早点拿到原料,早点生产出来,给我们的客户发货,因为,如果我们发不了货,我们的客户就没有底料。全国有数千家的门店是从我们这里拿底料,如果我们供应出问题,就会导致他们没有底料下锅,无法营业。这比打仗还艰难,打仗一般子弹是不缺的,即使缺子弹,还可以选择后退,准备好了再战,而做为工厂,根本没有后退这条路可以选择。努力了那么多,当时或多或少还是影响到了一部分客户的供货,导致有少量客户中止从我们这里拿货,然而遗憾的是,这是社会层面的影响,不只我们一家工厂,全国都受影响。
生产的底料产品发不出去:好不容易原材料进入仓库了,生产出来的成品结果发不出去,客户催货的电话一个接一个,客户着急、员工着急,我也着急。工厂所在区封控、快递所有区封控,派送到当地因封控无法配送,总之没有哪个环节是顺的。这三年,做生意的一定有一个共同的想法,关门躺平,既不会影响心情,还不会亏钱,说实话我当时也有过,但有时候,选择上了这趟船,就只能咬着牙走下去,心中只能有一个信念,那就是:过段时间应该会好起来的。
客户经营效益不好销售下滑:除了供应链上面的问题,整个疫情期间,最大的问题来源于,我们的客户生意也不好,有很多客户由于疫情影响,直接关店。连锁品牌选择不再扩张或者减少门店数量,小的单店直接选择关掉。这导致我们的底料供应生意也大大减小。工厂B端生意本来就是刀片一样薄的利润,靠规模盈利,一旦客户生意萎缩,我们仅有的那一点利润也可能会进一步降低。
自营门店生意惨淡:这三年,最能和餐饮人共情的,可能就是我们,因为我们也有屋头串串香连锁、龙厂长老火锅连锁、俭让佬妈现卤串串香连锁、广福记冒菜连锁等多种餐饮形式和众多餐饮门店,我们是冲在市场一线的。整个疫情期间,餐饮门店遇到的问题,我们都会全部经历一次。门店所在社区被管控,不能堂食不能经营;员工被隔离,不能来上班;消费者怕被感染,不出门,不在外面吃饭,门店生意下滑,餐饮行业遇到的困难,我们都和大家一样遇到了。那段时间,没时间去思考如何让生意越来越好,更多思考的是,如何生存下来,疫情期间我们有很多门店也面临倒闭的风险。
在经历了几个月这种状态后,我们发现,不能再这样等疫情过去了,等了一个月再等一个月,疫情反反复复,什么时候能等到疫情完全过去呢,如果疫情真的不过去,难道我们就就此结束了吗?与其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,我们应该假设在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,也能保持工厂、门店、员工、客户的正常运转经营,我们必须主动出击,逆势前行,做出假设,如果疫情一直不结束,我们应该怎么办。
对此,我们在进行了充分的研判后,做出了很多的改变,正是因为这些改变,我们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,各个业务板块,做到了逆势增长。
门店全员重视外卖:在堂食受到限制的情况下,我们整个门店开始在外卖上面发力,当时的消费者,只是在家里面不愿出门,但是用餐的需求,吃火锅和串串的需求是存在的,消费者的消费场景变了,做为商家必须迎合这种变化。在我们门店经历了几轮被封控无法营业的影响后,我们全员做出了最坏的打算,并且提出了当时看来,根本无法实现的目标:即使疫情一直这样持续,我们也要确保门店的营业额不能下降。在这样的目标下,全体门店都来想办法,有了新的目标后,大家都不再以疫情为原因找理由,而是围绕目标找方法。最终,我们达成了统一共识:堂食受影响,我们就all in外卖!在这一共识下,我们调整我们的人员工作分配、调整菜品交付形式、调整产品结构,加大新美大、抖音等平台的推广力度,针对外卖平台,推出一系列套餐和活动。经过一系列调整,在很短的时间内,我们的单店单日外卖订单已经能卖到2万/天的营业额,光靠外卖,就已经超过了疫情前的日营业额,在周边的门店都很焦虑的时候,我们直接冲到了当地外卖榜第一名。经过这一场战役,整个团队对于门店经营有了新的看法,那就是,生意不是等来的,只要思想不滑坡,办法总比困难多,而且这一仗下来,门店日常经营来到了一个新的台阶,并且总结了很多营销的方法,复制到我们更多的门店和我们的合作伙伴。
让组织具备远程办公的能力:疫情降低了社会效率,整个社会花了大量的时间在交通上、封控上、做核酸上。社会效率低下,导致了社会当中的组织和个体也效率低下,一个月总有那么几天,一些关键岗位上的人不能来上班了,被隔离了,导致所在的业务模块停滞。一个模块停滞,其它有关的工作也推动效率缓慢。经历了几次后我们意识到,再这样下去怎么行,我们必须具备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,全体组织的远程办公能力。因此,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公司流程和制度的调整,将业务向线上化、无纸化、去中心化,经过这些调整,至少我们组织的效率大大提高了,有一段时间,整个办公楼被封了很久,所有员工都不能来上班,但是,公司依然没有受到影响,销售正常、财务正常、客户服务正常。当初只是为了应对疫情的很多好的制度,没想到在疫情过后也适用。优秀的企业,在任何时候都会自我进化,来适应当下的环境,我们不知道未来还会发生什么,但是我相信我们这群人能够面对未来的任何困难,并且,一次比一次变得更强大。
将自营门店经营的经验,赋能给购料客户:我们主要的业务是批发餐饮底料,为了深入一线,更加了解市场,我们也有很多的火锅和串串香门店,只有我们自己的门店经营得好,我们才能资格卖底料给全国的合作伙伴,才能给到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内容。这次疫情我们门店受到了影响,但是我们店多力量大,通过不断的尝试,最终战胜了困难。而我们的合作伙伴就不一样了,他们有的只有一家店,遇到一些问题没有任何的应对办法,生意下滑导致我们的底料也销售不出去,我们的命运和这些客户的命运是绑定在一起的。当我们的门店在一线取得了成绩,我们都毫无保留的分享给了我们的合作客户,让他们的店能够正常经营并且赢利,一起度过这一关。经过这一次疫情,客户更加看到了川禾川调的价值,不仅仅是卖底料的商品买卖,更多还看到了川禾川调能够给到他们经营上的赋能,让他们有更大的安全感。
多种备胎准备:做生意的人都知道,鸡蛋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,这也是我这十多年一直在践行的理念,所以看似川禾川调是一家卖底料的公司,实际上我们有工厂、有串串香门店、有火锅店门店、有冒菜门店,多产业布局有好处也有坏处,坏处就是,时间精力分散,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,好处就是,能够涉足不同的领域,抗风险能力增加,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部分,能够促进资源的整合。在疫情这个特殊的时刻,很多人选择了收缩业务,而我选择了逆行,不但不收缩业务,反而布局更多的业务。在传统餐饮行业受到疫情较大的影响的时候,消费者都不出门消费的时候,我借助直播电商的趋势选择了布局C端产品,因为消费者不出门消费,就会选择在家看直播消费,更多人选择网购。借助屋头串串香的口碑,推出了C端的消费品,比如屋头高山脆萝卜干,生于疫情期期间、长于疫情期间,短短3年时间,已经成长为抖音萝卜干TOP1,常年霸榜。这个备胎成为旗下成长最快的一块业务,让川禾川调从单纯的服务B端客户的底料销售公司,发展成了为也会C端消费者提供优质调味品的品牌公司,备胎转正,带来了很多的惊喜。另外,疫情让餐饮老板减少了出差了解工厂、了解合作伙伴的概率,如何让川禾川调的实力让更多的老板看到,从而在众多的底料供应商中,最终选择我们?我选择了增加另一个备胎:启动创始人IP项目。我本来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创业者,但是为了布局这个事情,我要求自己本人出镜,通过短视频直播,分享自己的生意心得、餐饮经验,同时,也用更加立体的方式展示公司和工厂的实力。这个项目近期刚刚启动,虽然有些费精力,但是看到后台很多朋友私信,交流开店的事情,我觉得辛苦一点也值得,有很多的餐饮人需要得到经营上的帮助,需要得到更多的确定性少走一些弯路,如果我能尽我一份力量,哪怕让我的粉丝少踩一个坑,我也会有一定的成就感。这个备胎我不知道最终能否转正,但是,我一定会长期坚持下去,去打造公司和个人的另一种价值。
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感谢大家听我唠叨我的心路历程,餐饮这条路我已经走了17年,而且越走越感觉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,虽然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,但对未来的大趋势,我会保持不变的信心,最后对各位餐饮同行朋友们说一句:否极泰来、静待春暖花开。